在拙文《<西游记>书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中,曾经提到过《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虽然同为神话作者各一,成书年代不同,即便是最近的说法,《封神演义》的成书年代起码要比《西游记》晚二十年以上。
所以在探讨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的问题,我们可以忽略《封神演义》一书对于《西游记》因素。
但是,要探讨《封神演义》一书中的鸿钧道人的身份时,我们就得参考一些《西游记》对于《封神演义》一书的关联因素,因为《封神演义》的作者是看过《西游记》的,并声称创作《封神演义》一书的意图就是“欲与《西游记》、《水浒传》鼎立而三”
之意。
在《<西游记>书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文中,我们认为“须菩提祖师”
是《西游记》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进行了拟人化描写的“菩提圣树”
以“菩提圣树”
和释迦牟尼佛的特殊关系来看,《西游记》书中的“须菩提祖师”
与释迦牟尼佛相比,似乎是稍高的,但是《西游记》作者使用的是种隐讳的笔法,并没有明说“须菩提祖师”
与释迦牟尼佛相比是稍高的,但是,其对“须菩提祖师”
的相关描述,也是很明了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这一点上,《封神演义》的作者跟我们的看法似乎是一致的。
因为他在创作《封神演义》时,就借鉴了这种“菩提圣树”
和释迦牟尼佛的这种特殊关系,也创造出了一个道教中高于元始天尊、太上老君这种高于“三清”
尊神之上的超级大神明:鸿钧道人。
依据道教的说法,道教的最高尊神就是“三清”
(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为其中之二),但是,跟《西游记》作者使用隐讳的笔法描述“须菩提祖师”
有所不同是,《封神演义》的作者在描述“鸿钧道人”
时则是以直截了当的方式,直接就点明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的师父。
做为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的师父,“鸿钧道人”
的身份已经很明了,不需要我们像探究《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
那样去旁引索证。
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封神演义》作者是依据什么创造出“鸿钧道人”
这个高于“三清”
尊神之上的超级大神明呢?
这里我们就探讨这个问题。
在探讨《西游记》书中的“须菩提祖师”
时,我们认为“须菩提祖师”
是《西游记》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进行了拟人化描写的“菩提圣树”
就是依据佛教的人生观理论“菩提圣树”
和释迦牟尼佛的特殊关系,来理解《西游记》作者设定“须菩提祖师”
这个人物的。
所以,要弄清《封神演义》中“鸿钧道人”
的来历,也要从道教的理论体系中寻根溯源。
在《<西游记>书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文中,我们就提到过,道教在宗教理论方面,独树一帜而出彩的地方当属其宇宙观理论。
正是这种理论,使道教的众多神明,都有了远远早于佛教神明的说法,甚至于有很多在没有“万灵”
之前,在天地没有开辟之前就有了一些“元气”
类的神明(如“三清”
尊神)。
道教的宇宙观理论尽管在其发展和沿革中,被道教的理论家们衍生和增益进了许多内容。
但是《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说法则是其衍生和增益宇宙观理论的基础理论。
“道”
为道教的最高信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诸多关于“道”
的言论,如“道可道,非恒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等等。
道教认为,“道”
是虚无之系,神明之本,宇宙宗源;生于无先,起于无因,存于永恒;无形无象而又能生育万物。
而“道”
生育万物的第一个阶段即“道生一”
所谓“道生一”
是指“道”
孕育出宇宙的初始状态,而这个宇宙的初始状态则是一团状如鸡子(即鸡卵)的混沌气体,称之为“炁”
(“炁”
和“气”
同音,在现代汉语中和“气”
也是同义同音字。
但是对于涵有大量宇宙崇拜成分的道教而言,“炁”
属先天之“炁”
神明之“炁”
“气(氣)”
乃后天之气,是吃了五谷杂粮的人类和其它动物的生物活动所具有或形成的一种凡俗之“气”
另外在宗教语言中,“炁”
也是一种敬重的写法)或“一炁”
除此以外还有多种称谓,如“混元(炁)”
“鸿蒙(炁)”
“鸿蒙元气”
“浑沌(炁)”
“鸿钧”
“洪钧”
“玄黄”
“混沌玄黄”
等等。
依照“道生一”
的理论,也可以称之为“一”
按照道教的神明理论,道教一些神明,特别是一些品阶很高的大神明,都做为一团或一缕的“清气”
或“混元气”
都蕴涵在“一”
这个宇宙的初始阶段、这一团状如鸡子的混沌气体“一元”
当中。
所谓“散则为气,聚则成神”
道教认为,神有道性,是得道的楷模,虚无之道是以神仙的形式显现在世人面前,济世度人的。
道教的这一神明理论也称“道神一元”
关于“道神一元”
最著名的例子当属“一气三纪”
之说。
道教认为在宇宙的初始状态,做为一团状如鸡卵的混沌气体的“一”
并不是以一种纯粹的静止状态而存在着的,而是在“道”
的作用下孕涵着一种内在变化的,道教把这种内在变化用“三纪”
来表示,这“三纪”
为“洪元”
“混元”
“太初”
关于“洪元”
“混元”
“太初”
这“三纪”
的说法也有多种。
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以空间位置来分,即在这一团状如鸡卵的混沌气体里孕涵着“洪元”
“混元”
“太初”
这三团(或称“三股”
“三缕”
)“生乎妙一”
的妙炁,这三团妙炁就是道教“三清”
尊神在“道生一”
阶段的形态;一种是以时间概念来分,即做为一团状如鸡卵的混沌气体的“一”
随着时间的延续,按先后次序分别孕育出了“洪元”
“混元”
“太初”
这三团妙炁,故而“洪元”
“混元”
“太初”
这“三纪”
也称为“洪元世纪”
“混元世纪”
“太初世纪”
用来划分宇宙在“道生一”
阶段的时间。
不过这个“纪”
或“世纪”
既不是按中国生肖排序而论的“一纪”
为十二年,也不是按公元纪年的“一世纪”
为一百年,而是借鉴佛教和婆罗门教中冠名以“劫”
的时间观念(如大梵天一白昼为“一劫”
有四十三亿二千万年;圆满时“劫”
一百七十二万八千年;三分时“劫”
一百二十九万六千年;二分时“劫”
八十六万四千年等等)之类的说法,再乘上百、千、万、亿、千万亿、万万亿等等无限延续之后非常庞大的数字,形成的一种漫长得令人无法想像的时间概念。
这“三纪”
对应的“三清”
尊神就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这“一炁三纪”
之故,就是著名的“一炁化三清”
之说(关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的来历,有很多细化和矛盾的说法,与“一气化三清”
之说不一致甚至矛盾的说法也有很多。
而“一气化三清”
之说与道教的一些典籍也有矛盾之处,如道教的早期经典《老子想尔注》就云“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把太上老君说成是宇宙的本源“一”
不过依《老子想尔注》已亡佚并且《道藏》中没有收进来看,其在道教日益繁杂、庞大的理论体系中,已经沦为了非主流概念。
这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因为道教的一些早期的经典理论,对道教后续的理论发展和神明扩充,已不能与时俱近,反而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和束缚作用,所以有一些早期的经典被弃用或选用,都是其在发展历程中自我修正的问题,历代信徒为此较真的记载也不多,我们也更不必为此较真)。
所以在探讨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的问题,我们可以忽略《封神演义》一书对于《西游记》因素。
但是,要探讨《封神演义》一书中的鸿钧道人的身份时,我们就得参考一些《西游记》对于《封神演义》一书的关联因素,因为《封神演义》的作者是看过《西游记》的,并声称创作《封神演义》一书的意图就是“欲与《西游记》、《水浒传》鼎立而三”
之意。
在《<西游记>书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文中,我们认为“须菩提祖师”
是《西游记》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进行了拟人化描写的“菩提圣树”
以“菩提圣树”
和释迦牟尼佛的特殊关系来看,《西游记》书中的“须菩提祖师”
与释迦牟尼佛相比,似乎是稍高的,但是《西游记》作者使用的是种隐讳的笔法,并没有明说“须菩提祖师”
与释迦牟尼佛相比是稍高的,但是,其对“须菩提祖师”
的相关描述,也是很明了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这一点上,《封神演义》的作者跟我们的看法似乎是一致的。
因为他在创作《封神演义》时,就借鉴了这种“菩提圣树”
和释迦牟尼佛的这种特殊关系,也创造出了一个道教中高于元始天尊、太上老君这种高于“三清”
尊神之上的超级大神明:鸿钧道人。
依据道教的说法,道教的最高尊神就是“三清”
(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为其中之二),但是,跟《西游记》作者使用隐讳的笔法描述“须菩提祖师”
有所不同是,《封神演义》的作者在描述“鸿钧道人”
时则是以直截了当的方式,直接就点明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的师父。
做为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的师父,“鸿钧道人”
的身份已经很明了,不需要我们像探究《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
那样去旁引索证。
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封神演义》作者是依据什么创造出“鸿钧道人”
这个高于“三清”
尊神之上的超级大神明呢?
这里我们就探讨这个问题。
在探讨《西游记》书中的“须菩提祖师”
时,我们认为“须菩提祖师”
是《西游记》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进行了拟人化描写的“菩提圣树”
就是依据佛教的人生观理论“菩提圣树”
和释迦牟尼佛的特殊关系,来理解《西游记》作者设定“须菩提祖师”
这个人物的。
所以,要弄清《封神演义》中“鸿钧道人”
的来历,也要从道教的理论体系中寻根溯源。
在《<西游记>书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文中,我们就提到过,道教在宗教理论方面,独树一帜而出彩的地方当属其宇宙观理论。
正是这种理论,使道教的众多神明,都有了远远早于佛教神明的说法,甚至于有很多在没有“万灵”
之前,在天地没有开辟之前就有了一些“元气”
类的神明(如“三清”
尊神)。
道教的宇宙观理论尽管在其发展和沿革中,被道教的理论家们衍生和增益进了许多内容。
但是《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说法则是其衍生和增益宇宙观理论的基础理论。
“道”
为道教的最高信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诸多关于“道”
的言论,如“道可道,非恒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等等。
道教认为,“道”
是虚无之系,神明之本,宇宙宗源;生于无先,起于无因,存于永恒;无形无象而又能生育万物。
而“道”
生育万物的第一个阶段即“道生一”
所谓“道生一”
是指“道”
孕育出宇宙的初始状态,而这个宇宙的初始状态则是一团状如鸡子(即鸡卵)的混沌气体,称之为“炁”
(“炁”
和“气”
同音,在现代汉语中和“气”
也是同义同音字。
但是对于涵有大量宇宙崇拜成分的道教而言,“炁”
属先天之“炁”
神明之“炁”
“气(氣)”
乃后天之气,是吃了五谷杂粮的人类和其它动物的生物活动所具有或形成的一种凡俗之“气”
另外在宗教语言中,“炁”
也是一种敬重的写法)或“一炁”
除此以外还有多种称谓,如“混元(炁)”
“鸿蒙(炁)”
“鸿蒙元气”
“浑沌(炁)”
“鸿钧”
“洪钧”
“玄黄”
“混沌玄黄”
等等。
依照“道生一”
的理论,也可以称之为“一”
按照道教的神明理论,道教一些神明,特别是一些品阶很高的大神明,都做为一团或一缕的“清气”
或“混元气”
都蕴涵在“一”
这个宇宙的初始阶段、这一团状如鸡子的混沌气体“一元”
当中。
所谓“散则为气,聚则成神”
道教认为,神有道性,是得道的楷模,虚无之道是以神仙的形式显现在世人面前,济世度人的。
道教的这一神明理论也称“道神一元”
关于“道神一元”
最著名的例子当属“一气三纪”
之说。
道教认为在宇宙的初始状态,做为一团状如鸡卵的混沌气体的“一”
并不是以一种纯粹的静止状态而存在着的,而是在“道”
的作用下孕涵着一种内在变化的,道教把这种内在变化用“三纪”
来表示,这“三纪”
为“洪元”
“混元”
“太初”
关于“洪元”
“混元”
“太初”
这“三纪”
的说法也有多种。
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以空间位置来分,即在这一团状如鸡卵的混沌气体里孕涵着“洪元”
“混元”
“太初”
这三团(或称“三股”
“三缕”
)“生乎妙一”
的妙炁,这三团妙炁就是道教“三清”
尊神在“道生一”
阶段的形态;一种是以时间概念来分,即做为一团状如鸡卵的混沌气体的“一”
随着时间的延续,按先后次序分别孕育出了“洪元”
“混元”
“太初”
这三团妙炁,故而“洪元”
“混元”
“太初”
这“三纪”
也称为“洪元世纪”
“混元世纪”
“太初世纪”
用来划分宇宙在“道生一”
阶段的时间。
不过这个“纪”
或“世纪”
既不是按中国生肖排序而论的“一纪”
为十二年,也不是按公元纪年的“一世纪”
为一百年,而是借鉴佛教和婆罗门教中冠名以“劫”
的时间观念(如大梵天一白昼为“一劫”
有四十三亿二千万年;圆满时“劫”
一百七十二万八千年;三分时“劫”
一百二十九万六千年;二分时“劫”
八十六万四千年等等)之类的说法,再乘上百、千、万、亿、千万亿、万万亿等等无限延续之后非常庞大的数字,形成的一种漫长得令人无法想像的时间概念。
这“三纪”
对应的“三清”
尊神就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这“一炁三纪”
之故,就是著名的“一炁化三清”
之说(关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的来历,有很多细化和矛盾的说法,与“一气化三清”
之说不一致甚至矛盾的说法也有很多。
而“一气化三清”
之说与道教的一些典籍也有矛盾之处,如道教的早期经典《老子想尔注》就云“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把太上老君说成是宇宙的本源“一”
不过依《老子想尔注》已亡佚并且《道藏》中没有收进来看,其在道教日益繁杂、庞大的理论体系中,已经沦为了非主流概念。
这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因为道教的一些早期的经典理论,对道教后续的理论发展和神明扩充,已不能与时俱近,反而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和束缚作用,所以有一些早期的经典被弃用或选用,都是其在发展历程中自我修正的问题,历代信徒为此较真的记载也不多,我们也更不必为此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