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28章 又一岁秋

小说: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更新时间:2025-06-16 01:56:48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单于庭西征归来,不知带回了西域,乃至中亚地区的稀罕物件。

  同时,也按照离去时的约定,带回了秋天。

  ——秋天。

  草原游牧之民最富足、最安逸,同时也是汉家躬耕之民,一年当中最忙碌的时间节点。

  农忙,农闲,虽然只是一个笼统宽泛的概念,却也不是不能按照农民的劳动强度,来细分出几个时间段。

  比如春天,农民说是忙着播种、春耕,但实际上,也就是忙最开始那几天。

  种子播下去了,再灌溉一下,然后就只需要守在田头,等作物幼苗毛头,便可安下心来。

  随后的两个月,虽然也属于‘农忙’时分,但忙的程度十分有限。

  除了早已形成约定俗成的时间节点、水量的灌溉之外,农民在这段时间需要做的,也就是除除杂草、抓抓害虫。

  这些事,根本不需要一个成熟的壮年农民去操劳——随便几个孩童,就能在玩耍间代劳。

  真正值得农民操心的,时水资源的抢夺,以及按时按量的灌溉。

  真正意义上的‘农忙’,其实是秋收,以及秋收前的最后冲刺。

  在这‘就差最后一哆嗦’的关键时刻,农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

  毕竟后世学子终生一考,决定的不过是未来好坏。

  而对农民——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农民而言,一年的收成好坏,却是直接关乎未来这一年,家里会不会有人饿死、会不会有娃儿被卖给富户为奴婢,甚至于血脉能不能穿延下去的大事。

  所以,哪怕知道这么做没有意义,每年的这个时候,农民们都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找来自己能找到的最富经验、最富知识的老者,来帮自己预估今年的收成。

  哪怕得到老者‘今年收成不错,是个丰年’又或‘你今年种地种的不错,收成能比别家多些’之类的正面评价,农人们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灌溉、除草,甚至于祭祀先祖、神明——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所求不过有个好收成。

  过去这些年——乃至于过去千百年,华夏民族的底层民众,几乎都是这么过来的。

  但今年,或者说是最近几年的关中,秋收前后的氛围,却是前所未有的轻松了不少。

  农人们有条不紊的忙活着,虽然本能的抱有期待和忐忑,却无疑镇定了许多。

  老者们不再被后生晚辈找上门,也不坐立难安的主动走上田间地头,去指点江山了。

  就像是完全不担心、十分笃定今年,乃至每年都是大丰收般,悠哉悠哉的坐在老树根下纳凉,再与二三老友说笑一阵,享儿孙绕膝之乐。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

  当然不是因为汉家的农民,真的已经做到‘年年无条件丰收’的史诗级成就。

  而是如今汉室,尤其是关中地区的农民,不再被每年秋天的秋收,一言而绝未来一整年的生死了。

  远的不说,就说十年前,先孝景皇帝才刚即位的时候。

  太宗孝文皇帝驾崩所带来的哀伤氛围,仍旧在天地间久久不散。

  朝堂内外,则是对故去的太宗皇帝歌功颂德——甚至早在当时,就已经出现了关于‘孝文盛世’的鼓吹。

  天下弄人都感谢、感激太宗皇帝,或许有些言过其实。

  但关中地区,人人都对太宗皇帝感恩戴德,根本不容许有人诋毁、污蔑太宗皇帝,自家完备但凡有丝毫不敬,就要立刻抬手大罪,却是没有半点夸张。

  那是华夏封建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盛世之相。

  每个人,都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而感到庆幸和自豪。

  但在这盛世的表象、在那美好的天空之下,却仍有一些阳光无法播撒到的角落,被底层民众的血泪所侵染。

  如某个农民,在太宗皇帝轻徭薄税、与民休息,巧立名目赐爵,三不五时赐下酒肉、布帛,间歇性免除农税,日常性免除劳役的仁厚统治下,日子过的不说是有声有色,也起码是越来越有盼头。

  长达十几二十年的安定,让这个农民从最开始,一穷二白,吃了上顿没下顿,骨瘦如柴、手脚无力的模样,逐渐成长为了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民。

  家里的百亩良田,能承担整个家庭的日常口粮,以及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开销——不说顿顿饱,也是每顿都能吃个七成饱。

  老农感谢先祖,感谢上苍,更感谢带来这一切美好生活的太宗孝文皇帝。

  直到有一年,秋收。

  无论是经验老道的老者,还是官府派下来视察的农稼官,都说今年是个丰年。

  而且是大丰收!

  老农满怀期待,充满干劲,将田里的粟庙照顾的极好,比照顾新媳妇还细心!

  结果到了秋收那天,明明一切都预示着丰收,但当老农眉眼含笑的将收割好的粟堆在一起,却本能的皱起了眉头。

  ——怎么这么少?

  下意识看向左右,与自家田亩相连的领居家田地,却是一眼就能大致估算出:大家伙确实都是大丰收。

  唯独老农的收获,少的着实有些诡异。

  带着最后的侥幸,老农将收割的粟全部称量,悬着的心也终于死了。

  二百石出头。

  距离关中的粮产平均线:每亩三石,足足少了近三分之一!

  老农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开始疯了似的否定这个现实。

  找官府报官,却被前来查探的差役,明确告知没有被人盗割的痕迹。

  怀疑量具,却被那冷脸税吏毫不留情面的骂了个狗也淋透,也当面看到邻居家、同乡家的米粮,量出来的数字都非常喜人。

  不等老农从呆愕中回过神,三十税一的税率下,自家七石的农税已经被税吏取走。

  口赋也被折算成了几石粮食,一并被取走,只给老农一家,留下了不到二百石粮食。

  再苦再难,日子也总得过下去。

  老农不得不强打起精神,将这二百来石的粮食带回家。

  家中,自己和老妻,外加两个幼子、三个还没出嫁的女人,总共七口人。

  虽然有心多留些,但家中那个被当作粮仓的偏房,最终却只塞下五十石粮食。

  老农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带着剩下的一百五十石粮食,找到了当地最仁义的粮商。

  不料那粮商却说:今年大丰收,粮食卖不上价,只能按照每石四十钱的价格收粮。

  老农想不通,今年怎么会是大丰收。

  至少老农完全没有感受到,今年是个大丰收。

  但老农没得选,更不敢往深处想,深怕自己被残酷的现实所打倒。

  一百五十石粮食,按照每石四十钱的价格,总共换到了六千钱。

  其中还有小半三铢荚钱,却已经是收粮的粮商中,给钱给的最公道、最厚道的了。

  带着钱回到家,老农强迫自己不去想,带着妻小猫冬。

  正所谓,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一家七口人,哪怕有五个是没长成的崽子,余下老农夫妻也不比青壮能吃,先前预留的五十石粮食,也依旧没能撑到冬去春来。

  当春天来临时,老农一家,已经欠了邻居二十石粮食。

  欠的粮得还,粮种也得买。

  秋天卖粮所得的六千钱,只被柴米油盐耗去了几百钱,剩下的都还在。

  而当老者满是忐忑的,带着这五千多钱走入城镇,来到粮铺外时,却是再也支撑不住,彻底跌坐在了地上。

  ——过去这个冬天,好几个粮商的粮仓都害了鼠疫,粮食全都被废了!

  去年丰收,当地出产的粮食,本就有相当一部分被卖去了外地。

  留在当地的部分,又有近半被废,粮食顿时紧缺起来。

  所以,开春时,粮价从去年秋收后的最高四十钱一石,暴涨到了最低七十钱一石,且限量供应,先到先得!

  老农茫然低下头,看着身上带着的钱袋。

  五千多钱,只能买回不到八十石粮食,其中还有二十石,要还领居的欠粮。

  过去这个冬天,一家人顿顿稀粥,尚且吃了七十石粮食。

  而现在,从开春一直到秋收,家里只剩下六十石粮食了。

  这还没算粮种,柴米油盐,以及粮食限量供应,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高。

  以及,家里那两个小子,在短短一个冬天便长了一截,本就饭量大曾,又度过了一个食不果腹的冬天······

  老农想哭,哭不出声。

  想怪什么人、什么事,却根本不知道自己该怪谁。

  回到家,与老妻相对无言,很快,夫妻二人便默然抹起了泪。

  这一年,老农的三个女儿,有两个都被卖给了大户人家。

  一个运气好些,得了主家怜爱,嫁给了另外一个小奴,也算是组建了家庭。

  另外一个则是小小年纪,便于当年不明不白的死去。

  ——两个儿子,一个饿病交加而死,一个饿的太久伤了身子。

  不等秋收,老妻累倒卧榻,老农也愈发感到手脚无力。

  家中仅剩一个咿呀学语的小女儿,在话都说不清楚的年纪,操持家中杂物。

  仅身一个骨瘦如柴,伤了身子的小儿子,强撑着下田帮助老农耕地。

  直到秋天。

  这一年的噩梦终于要结束了,老农一家终于看见希望的曙光,结果老妇却再也支撑不住,一命呜呼。

  秋收所得的粮食,都被用到了老妇的丧葬事宜。

  老农茫然坐在破落农院的门槛上,看着街道上行人往来匆匆,对身后,儿子愈发剧烈的咳嗽声,以及女儿愈发消瘦的身形置若罔闻、视而不见。

  就那么发着呆,就那么琢磨着:到底,是谁错了呢······

  这样的噩梦,汉家的农人,几乎都做过。

  甚至有许多原本还勉强可以糊口的农人,就是在真切经历这样一场噩梦后,才沦为佃农、奴隶,甚至于直接家破人亡。

  后世人常说:富不过三代。

  因为富贵人家娇惯子弟,最多传三代,就要被不屑子孙败光家产。

  也有人戏谈:穷也不过三代。

  乍一听,似乎是在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连续穷三代,就有可能出一个意志坚定、吃苦耐劳的子弟光耀门楣。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至少在封建时代,穷不过三代,只有一种标准的解释。

  ——连续穷三代,就没有第四代了。

  这家人就要活活穷的死绝。

  而今,汉家的农人,却不再担心这样的事发生了。

  粮价恒定!

  虽然比过去低了很多——秋收每石二十六钱,来年二十八到三十钱,偶尔上下浮动各一钱。

  但正如封建时代,不求变,而更求稳一样。

  封建时代的农民,相较于粮价暴涨、卖粮牟利,更希望粮价稳定一些。

  至少卖出和买入价别差太多,甚至直接翻翻,搞得农民种出来三百石粮食,最终却连一百石都吃不到自己嘴里。

  诚然,汉家的百姓农户,依旧贫穷。

  但穷的很踏实。

  不再如过去那般,朝不保夕,不知何时就要被滚滚大势压碎。

  再者——粮价变低了,收成却也变多了。

  过去,农人一年种一茬粟,所得不过每石四十钱,去掉税赋,总共也就万把钱。

  而今,农人春种粟而秋收,再补种宿麦,辅以大农推行的代田法,关中农人每年除了默认的一茬粟,还能另外种出一茬宿麦。

  粟每石二十六钱,麦每石四十五钱,各近三百石的收成,足足能有近两万钱的收入!

  收入变高了,手里的钱变多了。

  最主要的是:粮食收成多了。

  粮食多了,天下都不缺粮食了,农民,也就不怕吃不饱肚子了。

  而这一切,并非是如白驹过隙,不知何时就会结束的梦。

  ——代田法,水车,以及人畜粪便做的肥料,都在让汉家的农作物产量,每年都在往上攀升一个新的高度。

  去年,关中量产最高的个例,分别是粟亩产六石,宿麦亩产八石半!

  虽然都是在渭北,且都是只种粟或只种麦的上田,却也依旧让关中的农人们,对未来愈发报以美好的期待。

  日子足够美好,又有盼头。

  这样的日子,比起文人士大夫口中的‘文景之治’,似乎也不遑多让。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