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24章 远大目标

小说: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更新时间:2025-06-16 01:56:48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要说封建王朝,会被哪些问题所影响,这个命题实在是太过于宏达。

  但若是将范围缩小为:哪些问题,会对封建王朝造成显著影响、重大打击,那就简单多了。

  ——外部军事、文化、经济威胁;

  内部,则是分配不均,阶级固化,官僚腐败,寡头乱国。

  而对于当今汉室,乃至于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的华夏王朝而言,外部威胁,基本不存在文化和经济威胁。

  华夏文明璀璨的光芒,使得任何外族势力,都无法在文化层面威胁到华夏。

  至于经济——至少在封建时代,地球上,还真没有第二个整体,具备在经济层面威胁华夏文明的实力。

  所以,对于华夏封建文明而言,外部威胁,其实就是军事威胁。

  事实上,在华夏上下五千年——也有可能是八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外族对华夏文明造成的军事威胁,在大多数时候,都并非动摇华夏文明根基的祸患,而是激励华夏文明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外部激励。

  如远古时期,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占据不过数百里方圆,进行着半奴隶制,半部落制的文明活动。

  如果没有外部威胁存在,那华夏文明从‘部落文明’发展为社会文明,或许需要上千年,乃至数千年的缓慢发展。

  而在外部威胁的‘逼迫’,或者说是驱动下,华夏文明几乎是在几百年内,就完成了从部落文明到社会文明的进化。

  华夏民族的群体构成,不再是上古时期的奴隶制农耕部族,而是变成了半奴隶、半封建制的统一政权。

  而且这个进程,并没有随着统一的华夏王朝——如夏,亦或更早的虞、唐等政权的建立而停滞。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夏文明的活动范围,也从上古时期的黄河下流流域,逐渐扩散到了宗周时期,占据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

  而在宗周之时,华夏封建制度得以健全,在分封制的催化下,华夏文明进入了一段告诉发展、扩张时期。

  ——凭借着周天子‘地图开疆’,一块又一块蛮夷之土,被周天子在地图上分封给姬姓宗室。

  而后,便是受分封的姬姓王族们,自掏腰包组建兵马,前仆后继的‘走出国门’,一刀一枪,将周天子分封给自己的国土打了下来。

  到了周亡、秦兴之时,华夏文明的对外扩张,似乎是陷入了停滞。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岭南百越之地,是在始皇嬴政派出征南大军后,才第一次被纳入华夏版图!

  在那之前,莫说是百越之民、岭南之地——甚至就连吴、楚之民,长沙、淮南等地,都是天下人公认的方外之地、未化之民。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住着野人的深山老林。

  数百年前,就连楚庄王都曾半带讥讽,半带自嘲的说出一句:我蛮夷也。

  而现在?

  谁敢说如今的吴楚之民,是‘未化蛮夷’?

  谁敢说长沙、淮南,是未服之地?

  甚至就连岭南百越之民,都已经对华夏文明有了相当程度的认同!

  倒是北方,华夏文明的对外扩张、发展,确实受到的不小的阻碍。

  究其原因,固然有春秋战国数百年,华夏文明内部纷争不休,根本顾不上北望的缘故。

  以及,在过去这百年当中,华夏文明接连剧变。

  先是秦一统天下,随后又二世而亡,楚汉相争。

  待汉家再度统一,华夏文明早已被战争内耗,荼毒的千疮百孔。

  无力、无暇北顾,甚至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重大军事威胁之下,成为了西汉王朝前半页,所要面临的首要难题。

  当然了。

  如果只是外部军事威胁,华夏文明也不至于上百年缓不过劲儿来。

  因为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降维打击,以及封建文明对部落制奴隶文明的跨时代领先,使得华夏封建王朝,天然具备‘苟几年就能发育起来’的巨大潜力。

  但正如前文中所提到:华夏文明,或者说是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文明、政体,都并非只有外部威胁。

  甚至可以说,外部威胁,在绝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华夏文明最头疼的。

  真正让华夏文明头疼的,还是内部问题。

  如始皇嬴政一统天下,对外部可谓是无比强硬,抬手就来。

  又是北征,又是南下——北方游牧民族不敢南下牧马,南方百越、西南夷,乃至于东北的朝鲜半岛,都无不臣服于大秦的黑龙旗下。

  真正让始皇嬴政感到头疼,并最终导致秦王朝二世而亡,分崩离析的,还是内部的问题集中爆发。

  具体到如今汉室——在开国初期的太祖高皇帝年间,汉家内部,可谓是五毒俱全。

  凡是一个封建王朝可能存在的内部问题,在汉初都无一或缺。

  经济、民生;

  社会治安、稳定;

  割据势力、寡头。

  在如此恶劣的内部环境下,原本并不十分棘手的外部军事威胁,也就变成了让人无可奈何地老大难。

  ——匈奴人很难打吗?

  至少对于汉初的太祖高皇帝而言,显然并不难。

  汉匈平城一战,汉家也并非是被匈奴人飞龙骑脸,全程碾压,反倒是汉家从始至终都掌握着优势。

  若非意料之外的白登之围,以及当时此起彼伏的关东异姓诸侯叛乱,那场汉匈平城之战,很可能成为奠定汉家‘东亚怪物房房主’的立国之战。

  而在那之后,汉家决定以‘和亲’为国策,将外部军事威胁无限期搁置,转而专心处理起了内部问题。

  针对异姓诸侯,太祖高皇帝刘邦采取铁腕镇压的措施。

  考虑到分封制到郡县制之间的平缓过渡,以及最大限度降低中央行政成本,异姓诸侯被消灭之后,高皇帝又改以宗亲诸侯,作为权宜之计。

  之后的孝惠皇帝,前、后少帝——或者说是吕太后,以及太宗孝文皇帝、先孝景皇帝;

  这接连六位,或者说是三位帝王在位期间,汉家也一直都在忙着解决内部问题。

  陵邑之制,扼杀门阀、世家出现的可能,镇压地方豪强势力;

  轻徭薄税,与民休息,则是最大限度提高汉家复苏的进程和速度。

  再加上一场吴楚之乱,以及导致吴楚之乱爆发的《削藩策》,又将宗亲诸侯尾大不掉,成为又一个‘异姓诸侯’般威胁宗庙、社稷的存在,给消弭于无形。

  就这么一件件、一条条处理,解决下来,到了当今刘荣即立,汉家内部的问题,似乎都已经得到解决。

  汉家似乎已经完成了‘安内’的历史进程,接下来,似乎也可以专心致志的‘攘外’了。

  但事实上,正如华夏文明的发展、扩张,并没有随着周王朝建立,而陷入停止一样。

  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也同样不会因为汉家内部安定,而止步不前。

  ——安定,并不是最终目的。

  对于华夏王朝而言,永恒不变的命题,是发展、进步。

  至于安定,也只是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先求稳,再发展,只有安稳的内部环境,才能为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所以,如今汉室,内部似乎并不存在太多问题,至少不存在什么迫切需要解决、不解决就要出大问题的隐患;

  外部威胁:北方匈奴,似乎也随着一场场汉匈打仗得胜,而逐渐消失。

  但作为汉家如今的掌控者,刘荣却清楚的知道,一切都还没完。

  无论是外部军事,还是内部治理——刘荣需要做的,汉家需要做的,以及华夏文明需要走的路,都还远远没有结束。

  顶天了去,也只能说:在长达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励精图治之后,汉家总算是从开国初期的‘类封建政权’,进化为了真正的统一封建王朝。

  那接下来,难道就不需要再做什么了,难道就要混吃等死了吗?

  显然不是。

  ——汉室内部的割据势力,从汉初的异姓诸侯,到太宗皇帝年间的宗亲藩王,至今,也不过是被剔除了爪牙的宗亲藩王。

  而这些占据大半个关东——甚至可以说是‘大半个中原’的宗亲诸侯国,最终都是要被化为郡县,由长安朝堂中央直辖的。

  秦二世而亡,就是因为始皇嬴政,在秦王朝不具备‘天下尽行郡县’的时候,一口气将分封制全面废除。

  而汉初,太祖高皇帝之所以恢复分封制,除了分封制到郡县制,需要过渡的考量之外,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当时的汉家,不具备天下尽行郡县的能力。

  无论是行政成本,还是直辖难度,都远非当时的汉家所能承担。

  那现在呢?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汉家是否发展到足够强大的地步,从而可以对整个汉室版图,都通过郡县制进行直辖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并不好说。

  就拿此番,刘荣为天下官吏加薪举例。

  ——说是为天下官吏加薪,但事实上,却只是给关中地区,以及北方的北地、陇右,南方的巴蜀、汉中等由长安直辖的郡县官吏加薪。

  至于占据汉室版图过半部分的关东,尤其是那些个宗亲诸侯国,则并不在此列。

  宗亲诸侯国的官吏俸禄,依旧需要这些诸侯国自己承担,加薪与否,也不是刘荣说了算。

  假如有一天,刘荣决定效仿始皇嬴政,全面取缔分封制,废黜所有的诸侯国,在全天下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部分陡然多出来的官员俸禄。

  如今的长安朝堂中央,直辖汉室近半版图,也就等于说是只需要给汉家一半的官员发工资。

  剩下的一半官员,都是由宗亲诸侯养着。

  如果尽行郡县,那就意味着汉家,由长安朝堂直辖、直属,需要有朝堂中央发放俸禄的官员,至少也要翻倍!

  虽然农税也可能要增长许多,但这依旧是一个巨大的财政压力。

  再者,治理地方,并不是说俸禄给官员发下去,官员就能好好办事儿的。

  ——哪怕后世,尚且还有‘山高皇帝远’的说法,更何况是这两千多年前的公元前?

  距离都城越远,官员素质越差、政府公信力越低,行政效率也越低下,才是封建时代的常态。

  分封制的优势,也是为了让‘山高皇帝远’,因为诸侯王的存在而被降低负面影响。

  ——好比吴地,在郡县制下,距离长安足有数千上万里,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山高皇帝远。

  哪怕是官员真的鱼肉乡里,乃至于激起民变,长安得到消息,并派出使者了解情况,又返回长安汇报,都是需要好几个月的事。

  但若是有一个吴王,就在吴地坐镇,那就能让着数千上万里的距离,缩短为地方郡县,到吴国国都的距离。

  就算长安朝堂鞭长莫及,也总还有吴国都城的吴王就近应对,也就不存在‘山高皇帝远’的说法了。

  而郡县制,却会让这个问题再次出现。

  回想一下,始皇嬴政驾崩后,最先出问题的是哪里?

  ——楚地。

  那楚地出了问题后,秦廷是如何应对的?

  先是咸阳中央,派遣少府章邯征发骊山刑徒,从咸阳出发,几乎是一路过关斩将——在关中就开始打陈胜、吴广的叛军。

  这么一路推过去,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但等章邯赶到关外,也已经是大半年之后的事了。

  还有北方长城军团,被二世胡亥,或者说是赵高命令南下平叛,结果平白便宜了匈奴人不说,还葬送了大秦王朝最后的精锐。

  从事后诸葛亮、马后炮的角度来分析:如果当时,秦王朝在楚地,有一位嬴姓宗室为楚王;

  那情况就大有不同了。

  最起码,楚地乱的不会那么快,刘邦、项羽等各路义军统领,也不会那么快的平定楚地,并以楚地为根基向外拓展。

  只要速度慢下来,咸阳秦廷中央就能得到反应时间,无论是从楚地周边地区调集军队也好,从咸阳中央慢条斯理的派遣精锐中央军也罢,总是能更从容地应对变故。

  所以,如今汉室,并非‘内部已经不存在问题’,外部的匈奴人也已经被彻底解决。

  于外,匈奴人只是受挫、只是伤筋动骨,却还没有彻底被打败,甚至都还没有被动摇统治根基。

  于内,汉家通过郡县制掌控全天下,也仍旧是个远大,且暂时见不到曙光的目标。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