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不能来了?”
通讯设备里的人听到林子明的话,不由笑着说道:
“组织上可没准我不回本土吧?”
林子明眨了眨眼,一脸费解:
“可是潘院士,您之前不是在研究传送阵的事儿吗?
连当初莫家密室发现的时候您都没空过去,元旦晚会您定好的节目也没开演,最后还是刘震撼所长上去唱了首歌来着......”
没错。
与林子明联系的不是别人,赫然便是许久没出现的潘建伟潘院士!
潘院士目前正在负责大莫界项目中极为关键的传送阵研究,基本上过着深入浅出的生活。
他仅有的两次‘出手’分别提出了大莫界空间正在恶化、以及疑似真空零点能的判断,为兔子们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他就像《开心辞典》中去掉一个错误答案的道具一样。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有效果。
不过林子明听说最近潘院士的研究正处于关键环节,怎么这时候会跑到本土来呢?
按照他所了解的信息。
这位大佬可是不是那种喜欢偷闲放松的人,尤其是在这种研究的持续阶段。
面对林子明的疑问。
潘院士爽朗一笑,也不再卖关子了:
“林上校,我是被组织上派回本土,专门来协助你们解决气旋问题的。”
听到这番话,林子明还没有表示呢。
一旁的李百安便神色一震,整个人嗖的一下窜到了通讯设备面前。
经典直男式的两个鼻孔往摄像头前那么一怼:
“怎么说?小潘,组织上有了什么新方案吗?”
看着这位风风火火的老爷子,潘院士的脸上**了一缕无奈。
全华夏能叫潘院士小潘的人没几位,而李百安恰恰就是其中之一。
潘院士现年五十二岁,李百安今年六十七岁,二者年龄相差一轮半。
当初潘院士还曾经在李百安座下听过一段课,所以李百安还真叫的起一声小潘。
李百安很清楚自己这位‘半学生’的能力。
如今距离气旋发现才过去一个多小时,潘院士能这时候就被派回到本土,便说明他手上的方案可行性应该不低。
否则营地那边的论证不说通不通过吧,起码时间要耗个小半天。
“李老好。”
通讯设备里,潘建伟院士先和李百安打了声招呼,随后说道:
“新方案倒是谈不上,但应该算是个新技术吧。
简单概述一下的话,就是有关经典信道方面的突破。
具体的情况毕竟复杂,还是等咱们见面再说吧。”
“见面再说”四个字一出。
作为一位多次参加密级项目的老科研人员,李百安哪能听不出这个新技术的重要性?
他不由和林子明对视一眼,二者近乎同时点头:
“好,没问题,我们在青城山等着你。”
...............
十个小时后。
风尘仆仆的潘院士带着一队人马抵达了青城山外。
不要以为十个小时很久,潘建伟院士可是从魔都转东战飞来的。
从光门到东战就要一个多小时,从东战再飞到句芒基地,最终转飞到青城山。
十个小时已经可以用光速来形容了。
话说回来。
这也是自林子明到了青城山一以后,迎接到的第三批外援了。
国家挂,恐怖如斯!
见面后。
潘院士先是薅了薅本就稀疏的前发,随后对林子明二人打招呼道:
“林上校,李老,许久不见,甚是想念。”
李百安拍了拍他的肩膀,迫不及待的问道:
“小潘,你们突破了经典信道的哪方面壁垒?”
潘院士看着他,两个字脱口而出:
“载体。”
李百安闻言顿时瞪大了眼睛,一旁的林子明则一头雾水。
很典型的两个众所周聊天,一堆鲜为人懵逼。
嗯,一堆。
当然了。
潘院士很快便注意到了林子明的情况,主动开口解释道:
“林上校,您可能有所不知。
单独量子信道无法完成信息传递,需要经典信道的配合,才能把量子态转变为信息比特被接受。
目前经典信道的载体99.99%都是光纤,剩下的0.01%也都是其他类似光纤的固态物质。
比如一定温度下的冰块、金属或者干脆就是超导体等等。
也就是说。
载体一定是宏观下的固体,也就是咱们肉眼能够看到的事物。
其他的气体啊离子啊都不行。
这就导致了我们可以把一定直径以下的粒子送进气旋,却没办法从中获取任何信息——因为没有经典信道作为载体反馈。”
林子明和李百安同时点了点头,刚才他们已经试过了,宏观物体是没法穿过气旋阻隔的。
气旋就像一个滤网,只有直径小于网孔的物体才能进去。
随后潘建伟院士顿了顿,继续说道:
“但二位可能不太了解的是.......
大概在两个多星期前,我们团队便突破了经典信道的载体壁垒,使得某种离子可以充作经典信道载体。”
李百安瞳孔重重一缩,声音都拔高了几分:
“什么离子?”
“铍离子!”
看着有些失态的李百安,潘院士的语气不由放缓了几分:
“您应该知道,铍的电负性为1.57,离子半径为31pc 重子仪。
众所周知。
基本粒子共61——不包含引力子。
简单的说。
根据目前粒子物理中的标准模型,已知的所有粒子,都是这些基本粒子或者由这些基本粒子复合而成。
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种绝大部分的物质都是强子,即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这些粒子可以分成两类:
重子和介子。
重子由三个夸克构成,介子由一对正反夸克构成。
比如中子和质子都属于重子,属于复合粒子的一种。
质子是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构成,中子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构成。
而介子的性质就比较复杂了。
在原子核外。
介子在自然界中只作为夸克粒子之间,某种非常高能碰撞的短暂产物出现。
并且所有的介子都是不稳定的,寿命最长的只能维持几百分之一微秒。
所以这次的通信粒子使用的是高密Ωccc 重子,而非介子。(其实π介子是最合适的,但是我不喜欢汤川秀树这个人的国家立场,所以干脆无视)
一切准备就绪后。
潘建伟院士亲自按下了启动键。
一道肉眼不可见的离子束从离子信道仪中发出。
大量便编码过的铍离子迅速聚集,在空中形成了一道稳定的离子信道。
如同在执行主人的任务一般,乖巧听话的不要不要的。
随后这条信道径直向外延伸,最后直入气旋!
31pc 重子束沿着信道射出,如同第二根棒子似的再次捅进了气旋里。
潘建伟院士紧紧盯着屏幕,双拳紧握。
过了大概半分多钟。
屏幕上忽然响起了一阵沙点声。
几秒钟,一道画面忽然出现在了屏幕上。
那是一块灰暗的空间,看不出具体的面积。
空间内满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
所有建筑被夷为平地,没有任何植物与生物的迹象,凄凄然矣。
唯独空间的最中心处,一座看似残破主殿的面前,存留有一个类似阵法的东西。
由于离子信道无法改变视角,所以潘建伟院士这次能见到的就这些景象。
但总的来说,这次的实验无疑是极其成功的。
随后他忽然意识到了什么,讶异的说道:
“等等,这处空间里头......有光?”
........
........
注:
今天就这一章,二合一章节,免得断章被骂....
通讯设备里的人听到林子明的话,不由笑着说道:
“组织上可没准我不回本土吧?”
林子明眨了眨眼,一脸费解:
“可是潘院士,您之前不是在研究传送阵的事儿吗?
连当初莫家密室发现的时候您都没空过去,元旦晚会您定好的节目也没开演,最后还是刘震撼所长上去唱了首歌来着......”
没错。
与林子明联系的不是别人,赫然便是许久没出现的潘建伟潘院士!
潘院士目前正在负责大莫界项目中极为关键的传送阵研究,基本上过着深入浅出的生活。
他仅有的两次‘出手’分别提出了大莫界空间正在恶化、以及疑似真空零点能的判断,为兔子们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他就像《开心辞典》中去掉一个错误答案的道具一样。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有效果。
不过林子明听说最近潘院士的研究正处于关键环节,怎么这时候会跑到本土来呢?
按照他所了解的信息。
这位大佬可是不是那种喜欢偷闲放松的人,尤其是在这种研究的持续阶段。
面对林子明的疑问。
潘院士爽朗一笑,也不再卖关子了:
“林上校,我是被组织上派回本土,专门来协助你们解决气旋问题的。”
听到这番话,林子明还没有表示呢。
一旁的李百安便神色一震,整个人嗖的一下窜到了通讯设备面前。
经典直男式的两个鼻孔往摄像头前那么一怼:
“怎么说?小潘,组织上有了什么新方案吗?”
看着这位风风火火的老爷子,潘院士的脸上**了一缕无奈。
全华夏能叫潘院士小潘的人没几位,而李百安恰恰就是其中之一。
潘院士现年五十二岁,李百安今年六十七岁,二者年龄相差一轮半。
当初潘院士还曾经在李百安座下听过一段课,所以李百安还真叫的起一声小潘。
李百安很清楚自己这位‘半学生’的能力。
如今距离气旋发现才过去一个多小时,潘院士能这时候就被派回到本土,便说明他手上的方案可行性应该不低。
否则营地那边的论证不说通不通过吧,起码时间要耗个小半天。
“李老好。”
通讯设备里,潘建伟院士先和李百安打了声招呼,随后说道:
“新方案倒是谈不上,但应该算是个新技术吧。
简单概述一下的话,就是有关经典信道方面的突破。
具体的情况毕竟复杂,还是等咱们见面再说吧。”
“见面再说”四个字一出。
作为一位多次参加密级项目的老科研人员,李百安哪能听不出这个新技术的重要性?
他不由和林子明对视一眼,二者近乎同时点头:
“好,没问题,我们在青城山等着你。”
...............
十个小时后。
风尘仆仆的潘院士带着一队人马抵达了青城山外。
不要以为十个小时很久,潘建伟院士可是从魔都转东战飞来的。
从光门到东战就要一个多小时,从东战再飞到句芒基地,最终转飞到青城山。
十个小时已经可以用光速来形容了。
话说回来。
这也是自林子明到了青城山一以后,迎接到的第三批外援了。
国家挂,恐怖如斯!
见面后。
潘院士先是薅了薅本就稀疏的前发,随后对林子明二人打招呼道:
“林上校,李老,许久不见,甚是想念。”
李百安拍了拍他的肩膀,迫不及待的问道:
“小潘,你们突破了经典信道的哪方面壁垒?”
潘院士看着他,两个字脱口而出:
“载体。”
李百安闻言顿时瞪大了眼睛,一旁的林子明则一头雾水。
很典型的两个众所周聊天,一堆鲜为人懵逼。
嗯,一堆。
当然了。
潘院士很快便注意到了林子明的情况,主动开口解释道:
“林上校,您可能有所不知。
单独量子信道无法完成信息传递,需要经典信道的配合,才能把量子态转变为信息比特被接受。
目前经典信道的载体99.99%都是光纤,剩下的0.01%也都是其他类似光纤的固态物质。
比如一定温度下的冰块、金属或者干脆就是超导体等等。
也就是说。
载体一定是宏观下的固体,也就是咱们肉眼能够看到的事物。
其他的气体啊离子啊都不行。
这就导致了我们可以把一定直径以下的粒子送进气旋,却没办法从中获取任何信息——因为没有经典信道作为载体反馈。”
林子明和李百安同时点了点头,刚才他们已经试过了,宏观物体是没法穿过气旋阻隔的。
气旋就像一个滤网,只有直径小于网孔的物体才能进去。
随后潘建伟院士顿了顿,继续说道:
“但二位可能不太了解的是.......
大概在两个多星期前,我们团队便突破了经典信道的载体壁垒,使得某种离子可以充作经典信道载体。”
李百安瞳孔重重一缩,声音都拔高了几分:
“什么离子?”
“铍离子!”
看着有些失态的李百安,潘院士的语气不由放缓了几分:
“您应该知道,铍的电负性为1.57,离子半径为31pc 重子仪。
众所周知。
基本粒子共61——不包含引力子。
简单的说。
根据目前粒子物理中的标准模型,已知的所有粒子,都是这些基本粒子或者由这些基本粒子复合而成。
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种绝大部分的物质都是强子,即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这些粒子可以分成两类:
重子和介子。
重子由三个夸克构成,介子由一对正反夸克构成。
比如中子和质子都属于重子,属于复合粒子的一种。
质子是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构成,中子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构成。
而介子的性质就比较复杂了。
在原子核外。
介子在自然界中只作为夸克粒子之间,某种非常高能碰撞的短暂产物出现。
并且所有的介子都是不稳定的,寿命最长的只能维持几百分之一微秒。
所以这次的通信粒子使用的是高密Ωccc 重子,而非介子。(其实π介子是最合适的,但是我不喜欢汤川秀树这个人的国家立场,所以干脆无视)
一切准备就绪后。
潘建伟院士亲自按下了启动键。
一道肉眼不可见的离子束从离子信道仪中发出。
大量便编码过的铍离子迅速聚集,在空中形成了一道稳定的离子信道。
如同在执行主人的任务一般,乖巧听话的不要不要的。
随后这条信道径直向外延伸,最后直入气旋!
31pc 重子束沿着信道射出,如同第二根棒子似的再次捅进了气旋里。
潘建伟院士紧紧盯着屏幕,双拳紧握。
过了大概半分多钟。
屏幕上忽然响起了一阵沙点声。
几秒钟,一道画面忽然出现在了屏幕上。
那是一块灰暗的空间,看不出具体的面积。
空间内满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
所有建筑被夷为平地,没有任何植物与生物的迹象,凄凄然矣。
唯独空间的最中心处,一座看似残破主殿的面前,存留有一个类似阵法的东西。
由于离子信道无法改变视角,所以潘建伟院士这次能见到的就这些景象。
但总的来说,这次的实验无疑是极其成功的。
随后他忽然意识到了什么,讶异的说道:
“等等,这处空间里头......有光?”
........
........
注:
今天就这一章,二合一章节,免得断章被骂....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异世界征服手册,异世界征服手册最新章节,异世界征服手册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异世界征服手册,异世界征服手册最新章节,异世界征服手册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