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仙缘 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三十九)

小说:金玉仙缘 作者:弘烽 更新时间:2024-08-20 07:13:00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㈡孙悟空与哪吒之间的“本源流”之说在《西游记》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里,孙悟空和哪吒之间有一场打斗。

  在描述这场打斗场面中,作者写了一个颂子,头四句“六臂哪吒太子,天生美石猴王,相逢真对手,正遇本源流”

  简单的介绍了两人的身份和来历。

  在涉及到两人神通的问题时,作者以“正遇本源流”

  来说明二人各自所学的渊源。

  意为两人的学术修为来自于一个源流,一个体系。

  这多少有点令人纳闷,做为玉帝麾下的一员将领,又怎么与学了“**门”

  之术,“悟彻菩提”

  的孙悟空成了一个“源流”

  呢?

  关于这个问题,直到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作者才交待了这种端倪。

  “原来天王(李靖)生此子时,他(哪吒)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如来)。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所以称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

  从这段话里我们知道,如来佛祖给了哪吒起死回生的机会和神通广大的法力。

  为了解释其父子之间的冤仇,如来佛祖还“唤哪吒以佛为父”

  因而《西游记》书中的哪吒虽然玉帝麾下的一员将领,虽然没有佛教神明的头衔,但是其神通广大的法力则是师承于如来佛祖,并且还是如来佛祖的干儿子。

  作者以“正遇本源流”

  来形容,说明二人的打斗本领都源于佛教一派是没有问题的。

  虽然是一派,但是在修习地点和师承上是有差别的。

  孙悟空的修习地点是西牛贺州的灵台方寸山,师承是“须菩提祖师”

  哪吒的修习地点是“西天”

  (尽管是“西天一隅”

  但也是“天界”

  更是佛门中的“极乐世界”

  );师承是其“干爹”

  如来佛祖。

  而两人之间打斗的结果也可以做为我们认定须菩提祖师就是“菩提圣树”

  一个旁证,因为哪吒是败阵而归的。

  哪吒是“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

  的猛将,其打斗本领又源于如来佛祖,结果是败于孙悟空之手,这也暗寓了“菩提圣树”

  与释迦牟尼佛(如来佛祖)之间的特殊关系,换句话说,也只有以“菩提圣树”

  与释迦牟尼佛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才能解释亲受如来佛祖亲传本领的哪吒,败于孙悟空之手的缘故。

  ㈢探析在《西游记》一书中须菩提祖师为什么只在开头的篇幅出现,尾篇就没有了交得的问题按照中国古代,甚至于现代人写法,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追求圆满的,而在《西游记》书中,须菩提祖师却只在开头的篇幅出现,尾篇就没有了交得。

  这是有悖于中国统笔法的。

  《西游记》的故事堪为经典,但对须菩提祖师的描写,尾篇没有交得。

  粗看上去,似乎是作者的一个疏漏,但是,如果认定须菩提祖师就是《西游记》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进行了拟人化描写的“菩提圣树”

  这个问题就也得到了解释。

  在《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中,须菩提祖师要驱赶孙悟空而去,孙悟空就说道,“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

  这也说明,孙悟空对须菩提祖师是感恩戴德的,但是,直到孙悟空成了“斗战胜佛”

  之后,也再没有提及须菩提祖师。

  如果须菩提祖师为“菩提圣树”

  这种没有提及就是合理的。

  因为面对“菩提”

  这个圣树需要的是“悟”

  而不是“拜”

  和“说”

  孙悟空已经成佛,那么按照佛教的理念,“菩提(圣树)”

  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心中常“悟”

  即有“菩提”

  而“佛陀”

  品阶的神明,“菩提”

  自然是常驻其心了。

  因而孙悟空自然不用回拜了,从佛教理论的角度而言,尾篇没有了交得也属合理的情节安排。

  十八、解析一下《西游记》中“须菩提祖师”

  现身的形象诗。

  结合我们对须菩提祖师的身份认定,这里我们就综合前面的分析,就《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作者在须菩提祖师出场时所做的一首形象诗,进行逐句解析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认定。

  第一句:大觉金仙没垢姿“大觉金仙”

  是特指佛门中起点在“佛陀”

  品阶的大神明。

  “垢姿”

  则是指人生经历,只要有过人生经历都算是有“垢姿”

  或者说曾经有过“垢姿”

  受过“红尘”

  磨难。

  而要成为“佛陀”

  品阶的大神明,有人生经历是必备条件。

  结合前面我们分析过的“菩提圣树”

  和释迦牟尼佛的“半师之谊”

  以及“菩提圣树”

  的神明属性来看,“没垢姿”

  也只能适合于在汉传大乘佛教中为圣洁之物的“菩提圣树”

  第二句:西方妙相祖菩提以中国的地理位置而言,佛教创立于“西方”

  并且由“西方”

  传入中国。

  而“相”

  是佛教中用来形容佛门中的神明或世间的人、事、物或事物等等的一种说法。

  如佛教把人间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指为“俗相”

  “红尘相”

  “世间相”

  等等,认为这些“相”

  以各种**诱惑人们在“红尘”

  世界中堕落而修成“恶业”

  而在“苦道”

  (多指“人界”

  )、“恶道”

  (畜生、饿鬼、地狱)中轮回,不能进入善道(天界为神)。

  是让人们踏入迷途的一种“虚幻不实”

  的“虚空相”

  《无常经》指出“世事无相,相有心生”

  告诫人们只有认识到人世间的这一切“虚空相”

  才能走入修行的第一步。

  故而寺院也常常被人们称为“空门”

  即将出家的人也常常被称之为要“遁入空门”

  而佛教的神明也有“相”

  如释迦牟尼佛端坐的“相”

  则称之为“法相”

  或“庄严相”

  而显化人间,普渡众生或点化某人成神的时候,佛教的神明,特别是佛陀、菩萨品阶的神明,就会因人、因事而异,变幻成各种人或物,这类“相”

  则称之为“妙相”

  《西游记》中有关此类“妙相”

  的描写有很多,例如观音菩萨与木吒师徒二人变作两个疥癞游僧上东土寻取经人赠“锦澜袈裟”

  和“九环锡杖;文殊菩萨则称自己变做凡僧,度乌鸡国王证金身罗汉,因乌鸡国王不识相,把文殊菩萨用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三日三夜等等。例子很多,这里就不再详述。因为这种变化多端,故“妙相”也称为“无穷妙相”。因而“妙相”一词也成了佛教众多称呼中的一种另称或佛教中佛陀、菩萨品阶神明的代称。“祖”则是指事物的本源、宗源。关于“菩提”前面也多次提到。以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因“悟彻菩提”而“证得佛果”成圣这种微妙的因果关系来看,“西方妙相祖菩提”这句诗,其实就是《西游记》作者以非常直白的方式来说明,西方佛教的宗源在于菩提(圣树)。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金玉仙缘,金玉仙缘最新章节,金玉仙缘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