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莫斯科。
位于市中心乌克兰大饭店,是莫斯科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属于钢铁时代“七姐妹”建筑群之一。
因为其靠近克里姆林宫,所以通常用于接待外国元首。
这座酒店也是李毅安此行的下榻之处,刚刚从导师格勒返回的李毅安,这会站在套房的落地窗前,
窗外的莫斯科笼罩在晚夏的阳光之中,在河边,有很多穿着漂亮衣裙的俄罗斯女郎,她们正在抓住夏天的尾巴在那里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窈窕的身段。
手里端着一杯咖啡的,思考着接下来的行程。虽然行程都是克里姆林宫那边安排好的,但是,也有一些自己的计划,比如说去拜访一些老朋友。
在莫斯科他还是有一些老朋友的,赫鲁晓夫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现在赫鲁晓夫身体原因正在医院治疗,所以勃列日涅夫并没有以及答应下来。
“临走之前总是要去看一看的。”
就在李毅安自言自语着的时候,房门被轻轻叩响。
“阁下,”
张泽远的声音从门外传来,罕见地带着一丝犹豫:
“有位苏联官员请求见您。”
李毅安皱了皱眉,转身说道:
“让他进来。”
门开了,一位身着深色西装的苏联官员走了进来,神情肃穆。他的目光在李毅安脸上短暂停留,随后用低沉而正式的语气说道:
“阁下,我代表苏联政府通知您——苏联公民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于今天上午病逝。”
李毅安的手指微微收紧,咖啡杯在他掌心晃动了一下。他沉默了几秒,才缓缓开口:
“什么时候的事?”
他的语气中带着疑问。
“上午九点十七分。”
李毅安的呼吸停滞了一瞬。
他原本计划在访问期间去探望赫鲁晓夫,但被告知对方病情严重,不宜会面。
他以为还有时间,以为还能再见到这位曾经与他激烈交锋、却又在某些时刻展现出奇特默契的对手。
不,不是对手,应该说是朋友。
其实一直以来,李毅安都拿他当朋友的。而且他们两个人确确实实是朋友。
可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
“好的,我知道了。”
李毅安点了一下头,然后说道:
“请你转告你的上级,我将会出席赫鲁晓夫的葬礼。”
李毅安并不是在征求对方的同意与否,而是在告诉他们他一定会出席的。
经过一个小时之后,他就收到了官方的回复允许他参加葬礼。
显然克里姆林宫也是知道他们之间关系的,毕竟,在赫鲁晓夫被勃列日涅夫风的宫廷政变推翻之后,他是唯一一个获准探望赫鲁晓夫的外国领导人。
现在赫鲁晓夫去世了,正在莫斯科的他又怎么可能不参加呢?
——
次日,莫斯科新圣女公墓
赫鲁晓夫没有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红墙下的苏联领导人公墓,而是被低调地葬在了新圣女公墓——这个决定本身就意味深长。
葬礼很简单,甚至称得上冷清。没有盛大的国家仪式,没有铺天盖地的官方讣告,只有寥寥数十人站在秋雨中,沉默地向这位曾经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告别。
根据命令,任何苏联民众都不允许接近新圣母公墓,在公墓外,到处都是KGB的军警。
李毅安站在人群的最前方,他是唯一出席其葬礼的外国领导导人——在另一个世界,赫鲁晓夫的葬礼是悄悄进行的,只有克格勃特工人员及家人亲友进入公墓,还有几个允许进入公墓的外国记者。
勃列日涅夫这样安排,意味深长。他知道赫鲁晓夫斗争经验很丰富,当年能清除贝利亚,赶走马林科夫,没有一定的政治手腕,恐怕很难做到。
所以,他需要通过对赫鲁晓夫的严密监视来确保他不至于东山再起。
唯一得到特殊对待的就是李毅安了,上次他访问莫斯科的时候与赫鲁晓夫进行了单独的会面。
而这一次呢?
原本按计划他们是应该会面的,可是却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而勃列日涅夫之所以同意他参加葬礼,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想了撇开关系,以此告诉李毅安他和赫鲁晓夫的死没有关系。
对此,李毅安并不怀疑,不是相信勃列日涅夫的人品,而是知道他没有这个胆量。
而且另一方面,赫鲁晓夫确实是在这一年去世的。
此时那个由苏联著名雕塑家恩斯特·涅伊兹韦斯内设计黑白相间的花岗岩墓碑上还没有建成——那座上半部分是纯白的,下半部分是纯黑的,象征着赫鲁晓夫复杂而矛盾的生涯。
当葬礼进行时,为数不多的人都默默向赫鲁晓夫灵柩告别。走到灵柩前,李毅看着灵柩默默的说道。
“一路走好,我的老朋友。”
然后他将一朵花放在灵柩上,又来到赫鲁晓夫的夫人尼娜·彼得罗夫娜的面前,她就站在灵柩旁,在看到李毅安的时候,她有些动情的说道
“李,你知道吗?在知道你将再次访问莫斯科的时候,尼基塔非常高兴,他说他的朋友要来看他了,他一直很期待着和你再次见面。
在病床上的时候,他也是如此。李,谢谢你来送他。”
说话的时候,她的眼眶通红,手指紧紧攥着一块手帕。
李毅安轻声安慰时,神情中同样带着一种失落,在过去的几年之中,越来越多的老朋友离开了人世。
葬礼继续进行着。
彼得罗夫娜低声啜泣着,向丈夫做最后的告别。
随后,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走上前,站在墓碑前,面对着为数不多的送葬者,缓缓开口:
“我的父亲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他犯过错误,但也做过伟大的事。他相信过许多东西,也质疑过许多东西。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他是一个真实的人。”
谢尔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的人,最终落在李毅安身上,仿佛在无声地传递某种讯息。
而李毅安只是对他点了点头,然后,谢尔盖继续说道:
“历史会评判他,但作为他的儿子,我只想说——他爱这个国家,爱这片土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风卷起落叶,掠过墓碑。李毅安静静地站着,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他曾与赫鲁晓夫在长安第一次见面中两个人针锋相对,也曾在他下台后感叹政治的无情。
而现在,这位曾经的对手,朋友,就这样被埋葬在莫斯科的这个晚夏之中,没有盛大的哀荣,即便是在报纸上也仅仅只有一句话。
几年之后在他的墓地上将会多出一个墓碑。一块黑白分明的墓碑,无声地诉说着他一生的功过。
在赫鲁晓夫的葬礼上,一个老妇人也来到墓地,她能来这里恐怕只有克格勃同意才会进来。
老妇人在葬礼上表达了对赫鲁晓夫的感激之情,因为她曾被无辜关押近二十年,是赫鲁晓夫把她放出来,并恢复了名誉。她将把赫鲁晓夫的恩情告诉子孙后代。
在老妇人用极其动情的语气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尽管现场的人不多,但是所有人的神情都变得有些异样。
因为无论如何,赫鲁晓夫确实改变了苏联,他所改变的并不仅仅只是——让苏联人过上好日子,吃上肉,住进赫鲁晓夫楼。
更重要的是,真正意义上改变了苏联的政治生态环境,而不是过去那种动辄肉体消灭,每个人朝不保夕人心,人们惶恐不安的生态环境。
数千万人因为赫鲁晓夫走出了古拉格。也正是在他的主持下,苏联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了休养生息,才有了后来的全面腾飞以及现在对美国咄咄逼人的进攻。
盖棺论定他改变了苏联。
和很多人不一样,他是一个单纯的而且真正有信仰的人。
当葬礼结束,人群散去时,李毅安和谢尔盖握手告别时,轻声对他说道:
“谢尔盖,我曾经给你的父亲一个承诺,如果有一天你需要离开这里的话,我将会帮助你离开这里。
这个承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效的。”
“谢谢您,现在我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处理。”
尽管谢尔盖没有一口答应下来,但是他的话语里表明的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了,他将会离开这里,但不是现在。
李毅安点了一下头表示理解。
确实,谢尔盖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比如赫鲁晓夫的墓碑等等。
最后看了一眼赫鲁晓夫的墓地,随后转身离开。
在乘车离开墓地之后,李毅安一言不发的坐在那,玛格丽特也注意到了他的心情似乎有些失落。就握着他的手,说道:
“亲爱的,他是一个好人。”
“是的,他是一个好人。”
李毅安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中带着失落。
“而且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在说话的时候李毅安把目光投向的窗外,他看着窗外的莫斯科。
“这是一个充满信仰的国度,但是……却是这里很少有人有信仰。”
随后,他长叹一口气,他知道,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
位于市中心乌克兰大饭店,是莫斯科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属于钢铁时代“七姐妹”建筑群之一。
因为其靠近克里姆林宫,所以通常用于接待外国元首。
这座酒店也是李毅安此行的下榻之处,刚刚从导师格勒返回的李毅安,这会站在套房的落地窗前,
窗外的莫斯科笼罩在晚夏的阳光之中,在河边,有很多穿着漂亮衣裙的俄罗斯女郎,她们正在抓住夏天的尾巴在那里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窈窕的身段。
手里端着一杯咖啡的,思考着接下来的行程。虽然行程都是克里姆林宫那边安排好的,但是,也有一些自己的计划,比如说去拜访一些老朋友。
在莫斯科他还是有一些老朋友的,赫鲁晓夫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现在赫鲁晓夫身体原因正在医院治疗,所以勃列日涅夫并没有以及答应下来。
“临走之前总是要去看一看的。”
就在李毅安自言自语着的时候,房门被轻轻叩响。
“阁下,”
张泽远的声音从门外传来,罕见地带着一丝犹豫:
“有位苏联官员请求见您。”
李毅安皱了皱眉,转身说道:
“让他进来。”
门开了,一位身着深色西装的苏联官员走了进来,神情肃穆。他的目光在李毅安脸上短暂停留,随后用低沉而正式的语气说道:
“阁下,我代表苏联政府通知您——苏联公民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于今天上午病逝。”
李毅安的手指微微收紧,咖啡杯在他掌心晃动了一下。他沉默了几秒,才缓缓开口:
“什么时候的事?”
他的语气中带着疑问。
“上午九点十七分。”
李毅安的呼吸停滞了一瞬。
他原本计划在访问期间去探望赫鲁晓夫,但被告知对方病情严重,不宜会面。
他以为还有时间,以为还能再见到这位曾经与他激烈交锋、却又在某些时刻展现出奇特默契的对手。
不,不是对手,应该说是朋友。
其实一直以来,李毅安都拿他当朋友的。而且他们两个人确确实实是朋友。
可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
“好的,我知道了。”
李毅安点了一下头,然后说道:
“请你转告你的上级,我将会出席赫鲁晓夫的葬礼。”
李毅安并不是在征求对方的同意与否,而是在告诉他们他一定会出席的。
经过一个小时之后,他就收到了官方的回复允许他参加葬礼。
显然克里姆林宫也是知道他们之间关系的,毕竟,在赫鲁晓夫被勃列日涅夫风的宫廷政变推翻之后,他是唯一一个获准探望赫鲁晓夫的外国领导人。
现在赫鲁晓夫去世了,正在莫斯科的他又怎么可能不参加呢?
——
次日,莫斯科新圣女公墓
赫鲁晓夫没有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红墙下的苏联领导人公墓,而是被低调地葬在了新圣女公墓——这个决定本身就意味深长。
葬礼很简单,甚至称得上冷清。没有盛大的国家仪式,没有铺天盖地的官方讣告,只有寥寥数十人站在秋雨中,沉默地向这位曾经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告别。
根据命令,任何苏联民众都不允许接近新圣母公墓,在公墓外,到处都是KGB的军警。
李毅安站在人群的最前方,他是唯一出席其葬礼的外国领导导人——在另一个世界,赫鲁晓夫的葬礼是悄悄进行的,只有克格勃特工人员及家人亲友进入公墓,还有几个允许进入公墓的外国记者。
勃列日涅夫这样安排,意味深长。他知道赫鲁晓夫斗争经验很丰富,当年能清除贝利亚,赶走马林科夫,没有一定的政治手腕,恐怕很难做到。
所以,他需要通过对赫鲁晓夫的严密监视来确保他不至于东山再起。
唯一得到特殊对待的就是李毅安了,上次他访问莫斯科的时候与赫鲁晓夫进行了单独的会面。
而这一次呢?
原本按计划他们是应该会面的,可是却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而勃列日涅夫之所以同意他参加葬礼,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想了撇开关系,以此告诉李毅安他和赫鲁晓夫的死没有关系。
对此,李毅安并不怀疑,不是相信勃列日涅夫的人品,而是知道他没有这个胆量。
而且另一方面,赫鲁晓夫确实是在这一年去世的。
此时那个由苏联著名雕塑家恩斯特·涅伊兹韦斯内设计黑白相间的花岗岩墓碑上还没有建成——那座上半部分是纯白的,下半部分是纯黑的,象征着赫鲁晓夫复杂而矛盾的生涯。
当葬礼进行时,为数不多的人都默默向赫鲁晓夫灵柩告别。走到灵柩前,李毅看着灵柩默默的说道。
“一路走好,我的老朋友。”
然后他将一朵花放在灵柩上,又来到赫鲁晓夫的夫人尼娜·彼得罗夫娜的面前,她就站在灵柩旁,在看到李毅安的时候,她有些动情的说道
“李,你知道吗?在知道你将再次访问莫斯科的时候,尼基塔非常高兴,他说他的朋友要来看他了,他一直很期待着和你再次见面。
在病床上的时候,他也是如此。李,谢谢你来送他。”
说话的时候,她的眼眶通红,手指紧紧攥着一块手帕。
李毅安轻声安慰时,神情中同样带着一种失落,在过去的几年之中,越来越多的老朋友离开了人世。
葬礼继续进行着。
彼得罗夫娜低声啜泣着,向丈夫做最后的告别。
随后,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走上前,站在墓碑前,面对着为数不多的送葬者,缓缓开口:
“我的父亲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他犯过错误,但也做过伟大的事。他相信过许多东西,也质疑过许多东西。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他是一个真实的人。”
谢尔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的人,最终落在李毅安身上,仿佛在无声地传递某种讯息。
而李毅安只是对他点了点头,然后,谢尔盖继续说道:
“历史会评判他,但作为他的儿子,我只想说——他爱这个国家,爱这片土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风卷起落叶,掠过墓碑。李毅安静静地站着,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他曾与赫鲁晓夫在长安第一次见面中两个人针锋相对,也曾在他下台后感叹政治的无情。
而现在,这位曾经的对手,朋友,就这样被埋葬在莫斯科的这个晚夏之中,没有盛大的哀荣,即便是在报纸上也仅仅只有一句话。
几年之后在他的墓地上将会多出一个墓碑。一块黑白分明的墓碑,无声地诉说着他一生的功过。
在赫鲁晓夫的葬礼上,一个老妇人也来到墓地,她能来这里恐怕只有克格勃同意才会进来。
老妇人在葬礼上表达了对赫鲁晓夫的感激之情,因为她曾被无辜关押近二十年,是赫鲁晓夫把她放出来,并恢复了名誉。她将把赫鲁晓夫的恩情告诉子孙后代。
在老妇人用极其动情的语气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尽管现场的人不多,但是所有人的神情都变得有些异样。
因为无论如何,赫鲁晓夫确实改变了苏联,他所改变的并不仅仅只是——让苏联人过上好日子,吃上肉,住进赫鲁晓夫楼。
更重要的是,真正意义上改变了苏联的政治生态环境,而不是过去那种动辄肉体消灭,每个人朝不保夕人心,人们惶恐不安的生态环境。
数千万人因为赫鲁晓夫走出了古拉格。也正是在他的主持下,苏联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了休养生息,才有了后来的全面腾飞以及现在对美国咄咄逼人的进攻。
盖棺论定他改变了苏联。
和很多人不一样,他是一个单纯的而且真正有信仰的人。
当葬礼结束,人群散去时,李毅安和谢尔盖握手告别时,轻声对他说道:
“谢尔盖,我曾经给你的父亲一个承诺,如果有一天你需要离开这里的话,我将会帮助你离开这里。
这个承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效的。”
“谢谢您,现在我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处理。”
尽管谢尔盖没有一口答应下来,但是他的话语里表明的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了,他将会离开这里,但不是现在。
李毅安点了一下头表示理解。
确实,谢尔盖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比如赫鲁晓夫的墓碑等等。
最后看了一眼赫鲁晓夫的墓地,随后转身离开。
在乘车离开墓地之后,李毅安一言不发的坐在那,玛格丽特也注意到了他的心情似乎有些失落。就握着他的手,说道:
“亲爱的,他是一个好人。”
“是的,他是一个好人。”
李毅安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中带着失落。
“而且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在说话的时候李毅安把目光投向的窗外,他看着窗外的莫斯科。
“这是一个充满信仰的国度,但是……却是这里很少有人有信仰。”
随后,他长叹一口气,他知道,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过去做财阀,回到过去做财阀最新章节,回到过去做财阀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过去做财阀,回到过去做财阀最新章节,回到过去做财阀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