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临南京

小说:地窖里的朱元璋 作者:玩蛇怪 更新时间:2025-06-01 15:12:14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仅仅过去十多日,南方地区求援的奏折如雪片般飞往北京。

  留给清廷决断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因为在奏折当中,大明的攻势越来越猛,朱元璋的主力已经进入了安徽境内,兵锋直指南京。

  而冯胜、傅友德、蓝玉、唐胜宗、陆仲亨等人也已经分别从湖南、广东进入江西福建。

  加上郑成功又在福建登岸,刘良佐、耿继茂、李率泰等人自然焦急万分,每天都有数份公文发往北京,希望朝廷援军尽快到来。

  然而对于大清朝廷来说,此时也是陷入了一个非常绝望的地步。

  满汉蒙八旗子弟加起来也就二十万人左右,而且许多都在外驻扎,这里几百,那里几百,其中一半兵力都驻扎在外面。

  稍微多点的地方就是北京以及北京周边的各八旗兵营,总计加起来约有十万左右。

  可鳌拜出征的时候带走了五分之三的八旗子弟,大概六万,剩下四万。京营约二十多万绿营军,鳌拜也带走了大半,只剩下两三万。

  也就是说,整个北京城满汉蒙八旗兵加上绿营兵,甚至凑不齐十万人,只有大概六七万的样子。

  这些兵马一旦南下,则北京再无兵可守。

  虽然清廷马上已经开始在北方征兵,但征兵这种事情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马上做好。

  而且都是没有经过训练,毫无战斗力的乌合之众,很难保证去了有作用。

  所以对于清廷来说,现在也极为两难。

  你派人吧。

  这些人派过去,北京城就会很危险,且派过去还不一定能打赢。

  不派吧。

  那江南彻底沦陷。

  到时候明孽北上,他们一样要完蛋。

  因此眼下清廷的处境,还真是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

  也难怪连深宫中的孝庄都得出山。

  只是她出山也没什么用。

  重庆一战基本上就是满清与南明的决战。

  这一战后满清精锐尽失,连吴三桂十多万大军都丢盔弃甲,只剩下三四万骑兵逃跑。

  东南只有二十万左右军队,不仅分散各地,还要遭受明军、民间起义以及郑成功的部队进攻,根本无力抵抗。

  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兵力都被抽调了,北京就剩下几万人。再就是东北和北方边境还有一些戍边部队。

  哪怕去找与他们满清关系好的蒙古部落求援,能求得多少援军都是问题。

  最重要的是。

  即便求得五十万援军。

  他们。

  真的能击败可以全歼四十万大清精锐的南明余孽吗?

  这个问题也如附骨之蛆一般萦绕在每一位满清高层大臣们的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所以满清朝堂这边也迟迟没能拨下援军,更没法给南方提供多大帮助。

  他们甚至都不敢再收重税,而是在北方减轻赋税,并且表示只要出一家男丁入伍,则可减免大部分税收。

  这无疑是个明智的决定。

  因为满清立足中原十多年,依旧保持着明朝后期的重税。

  虽然因为清剿南明以及维持高达八十多万的军队需要大量开销,导致每年支出不菲。

  但根据《清实录》记载,顺治死时,依旧给康熙留下了二百四十万两国库存银以及多达上千万石的粮食储备。

  并且这只是储备,也就是国库每年刨除支出后,剩下来的钱存储起来。

  在此之前,根据史料记载,顺治十八年全国一年税收田赋、工商、丁口等税收加起来约为两千五百万两白银。

  而粮食实物的税收则大概为两千来万石。

  去除掉官员俸禄、养军队等一年的开支,每年顺治朝都能剩一点,

  所以在此时清廷的国库还没有到完全枯竭的地步。

  特别是鳌拜带着四十万人全军覆没后,全国军队少了近一半的军费开销,省下来大笔钱粮。

  目前国库里还有白银七八百万两,各地粮仓存储两千多万石粮食。

  虽不知道有多少硕鼠贪腐了。

  但再征个几十万军队临时打打仗还是能够维持。

  因而以赋税换取军队,在短时间内能很快聚拢起一大堆炮灰士兵,也能维持住北方的稳定,防止北方也像江南那样狼烟四起起义遍地。

  反正死的是汉人,攫取的也是汉人的资源,与他们满清有何干系?

  能打赢的话,汉人那么多,以后他们还能生孩子,继续耕作供养他们满人大清江山。

  打输了的话就更不用多说,江山都没了管汉人死活作甚?

  因此可以说这一招是杀鸡取卵的毒计。

  不过这毒计也需要清廷本身就有一定银两和粮草储备。

  否则若是不拿赋税换丁口,而是继续高额赋税还持续征兵,那么就会演变到崇祯年时期的情况。

  百姓不堪重负造反,北方也会变得起义遍地,狼烟四起。

  满清丁口本就在重庆一战中死伤无数,关内关外的满清旗人家中家家挂白布。

  若再激起北方民变,恐怕不需要老朱北上,北京就得被起义军攻破。

  可不管是出关找蒙古人求援,把关外的驻守的清军调入关内,亦或者以赋税换取兵力,都阻挡不了大势。

  清廷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聚拢那么多兵力。

  手头上这几万人也不敢轻易派出去。

  结果就是江南苦等了一个多月,依旧等不来满清朝廷的大军。

  便在这时间流逝当中,时间也慢慢来到了顺治十八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661年12月份。

  若是按照阳历来说,已经算是公元1662年1月。

  这段时间老朱的兵锋已至安庆池州等地,收复这两州府之后,又已达太平府及庐州府。

  当地的清军都已经被刘良佐召走,或者逃跑了,明军几乎毫无阻碍地占领了各地城池,收复了大片河山。

  他之所以没有继续进军,主要是最近这段时间九江等地下雨,长江涨水。

  走长江沿线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如果天气不错,江水也平稳,那么速度奇快,从重庆到南京,走长江水路一共1400多公里,只需要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弊端也有。

  行走江河稍有不慎,船毁人亡。

  遇到天气不好或者涨水的时候,停在长江沿岸各地码头等待多日乃至数月也是常有的事情。

  不过等待的功夫老朱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做,江南各地过来求见的义士不计其数。

  他的队伍甚至已经壮大到了四十万人,并且人数还在持续往上涨。

  朱云峰的老祖宗朱慈焙已经移驾汉口。

  前来投奔的文人不计其数,很快让他组织起了一个朝堂。

  如王夫之、屈大均、祁班孙、魏耕、钱瞻百、钱缵曾、潘廷聪、李谦汝、傅山等。

  这些人都被朱慈焙任命为朝堂重臣,负责帮他管理地方事务,包括选拔地方官员,安抚地方百姓,维护地方秩序之类。

  而后勤的工作老朱也交给了朱慈焙。

  行军打仗,后勤非常重要。

  洪武军虽天下无敌,但也要吃饭,要穿衣服。

  因而这个工作没那么简单。

  朱慈焙也没辜负老朱的用意,把手头上能搞到的钱和拥有的资源都发挥到了极致。为老朱送来大量物资,让几十万大军可以安心在前方作战。

  很快数日大雨过去,因雨水而暴涨的江水也慢慢陷入平静,虽谈不上天朗气清,却也少了几分潮湿。

  又等了几日,待炮弹稍作一些补充后,老朱正式挥师南京。

  大江波涛浩瀚,天色略有些阴沉。

  老朱站在船头上,身上穿着救生衣,船只两侧也挂着救生艇,最大限度的保障他的安全。

  正是十二月,冷厉的北风吹拂,远处的南京城已经若隐若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啊。”

  老朱看着浩荡江水,忍不住感叹。

  朱云峰好奇道:“老祖宗,您开始看《三国演义》了?”

  老朱瞥了他一眼道:“多读点书,那是杨慎的诗。”

  朱云峰那个大无语道:“我还不知道《临江仙》吗?鬼知道您老人家一个大明开国太祖,会去读明朝中期的诗?”

  “哦,不是我读的,是我看《三国演义》听那歌不错,网上搜的。”

  老朱随口说道。

  “.”

  朱云峰翻起了白眼。

  现在季赫在现代那边运物资。

  朱棣追吴三桂去陕西了。

  这边就他祖孙俩,朱云峰对老朱也没太多敬畏之心,每日拌嘴不亦乐乎。

  浩荡江山翻涌,岸上清军点起了狼烟。

  袅袅青烟直冲云霄。

  说起来,江岸两侧很多烽火台还是老朱当年建的。

  现在却用来对付他了。

  不过无所谓。

  随着步卒沿江进发,这些烽火台也慢慢被明军占领控制。

  等到晌午时分,大军便已经过大胜关,至江宁码头。

  码头几乎没有清军,只有许多当地百姓。

  他们带着一些粮食酒水在乡绅的带领下求见,表示清廷残暴,亡汉人衣冠,他们愿意弃暗投明,重回大明的怀抱。

  这种事情一路上见得太多。

  不管是乡绅还是绝大多数百姓,眼里是没有家国情怀的。

  他们不在乎统治者是不是汉人是不是异族,他们只在乎少点赋税,少点徭役。

  所以自古以来,他们都是谁赢就帮谁,哪怕是被蒙元鞑子,或者满清鞑子统治也无所谓。

  除非动他们的根本利益,否则头发可以剪,鞭子可以留。

  这无关于人性。

  纯粹是千百年来的生存哲理。

  因而他们并没有错。

  老朱刚开始自然是对这些墙头草一样的乡绅地主百姓十分反感。

  觉得这些人没有坚定立场,十足可恨。

  但后来朱云峰跟他说过这方面的道理,他就渐渐也理解。

  毕竟他自己也是穷苦百姓出生,百姓只是想活着,他们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他们朱明统治阶级没有守护好这个江山而已。

  因此面对士绅百姓们,老朱还是大方地表示欢迎他们回到大明的怀抱,也算是安了地方百姓的心。

  安抚了江宁当地百姓后,大军上岸,到下午时分,继续进发,已至南京城外。

  身后军队不计其数,他们是在夹江渡口码头处登岸,大概是在后世南京建邺区一带。

  将士们上岸后背着长枪,扛着迫击炮,浩浩荡荡奔赴秦淮河西南岸。

  等到他们正式抵达南京城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接近日暮。

  洪武军士卒在各千户指挥使的指挥下,开始在周围布防,起飞无人机,架设迫击炮,防止城内清军突袭。

  而那些后方的南明军队,则搭建帐篷,建造营地,生起篝火做饭。

  他们甚至连砍树造栅栏营地都没有。

  老朱与朱云峰则登上了附近的一个小山,其实也谈不上山,南京周边山很少,只有一些丘陵,高不过百来米。

  站在丘陵小山头上,无人机俯瞰着整座南京城。

  秦淮河东北,沿着城墙一路望去,就看到上面大量清军准备,一座座红衣大炮瞄准了西南方,如临大敌。

  显然面对明军的到来,城内的最高守将江安总督刘良佐十分恐惧,严阵以待。

  “找到刘良佐了吗?”

  “可能是这个。”

  “或许是这个。”

  “这个也说不准。”

  朱云峰的手指头不断在屏幕上划着,把无人机飞手们找到的疑似目标点出来。

  南京城实在是太大了,二十多架无人机四处搜寻,沿着十多公里长的城墙,以及城内一些豪华府邸寻找。

  但城头上只能找到一些穿着铠甲,一副将领打扮的人。

  至于谁是刘良佐,想找到不容易。

  那些人的铠甲都是清军各种颜色的棉铠,就是电视剧里演的那种,将领的外形款式差不多。

  或许其中有些分别,可他们谁都不是清军铠甲服饰研究者,自然找不出来。

  不过无所谓。

  老朱说道:“那算了,等明日攻城的时候能俘虏就俘虏,不能俘虏死了算他运气好。”

  对于刘良佐这货,他当然是希望俘虏了凌迟处死。

  奈何枪炮不长眼。

  炮火攻势下,刘良佐要是运气好点死在枪炮当中,那真就只能说明他运气不错,不必遭受凌迟的痛苦。

  否则的话。

  呵呵。

  老朱心里冷笑着,目光仿佛透过长空,看到了鲜血。

  日暮下,夜色将至,天边的火烧云绚烂无比。

  仅仅过去一个时辰不到,世间由亮白变成灰蒙蒙,再从灰蒙蒙开始变黑。

  明日,一场杀戮,在所难免。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地窖里的朱元璋,地窖里的朱元璋最新章节,地窖里的朱元璋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